和田玉在中國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田玉夾生在海拔3500-5000米高的山巖中,經過了長久的風侵水洗,使其質地特別的好,算得上是玉中的上品。具現在了解到的,殷商是最早制作和田玉玉器的時期,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才成為主要制作玉器的玉材,并且用到的都是和田玉籽料,直到清代才開采了山料。既然和田玉作為主要的玉器制作材料,其品種當然也不會少,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羊脂白玉:和田玉中的極品,優質白玉,顏色呈脂白色,可略泛青色、乳黃色等其質地瑩潤細膩,含99%左右的透閃石,其價值也要比同等重量的其他品種的和田玉價值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尤其在漢、宋、清三代受到了極大的推崇。
白玉:和田玉中的優質品種,其光澤瑩潤,顏色潔白,質地細膩。與羊脂白玉一樣,白玉也是漢代、宋代、清代幾個制玉繁榮期最重視的玉材,優質白玉往往被精雕細刻為"重器"。
青白玉:介于白玉與青玉之間,其質地與白玉沒有什么很明顯的區別,半透明或微透明狀,質地細膩致密,油脂一般,半透明狀,可見綹裂。為和田玉中三級玉材,經濟價值略次于白玉。
青玉:顏色呈青綠色、淡青色或者灰白色。而且顏色均勻,質地細膩,油脂光澤,含有89%的透閃石、6%的陽起石。其儲量豐富,是歷代制玉材料的首選。
碧玉:包括灰綠、深綠以及墨綠色,尤其是墨綠色由于其顏色純正,為玉中的商品。碧玉含有85%以上的透閃石,其呈半透明狀態,油脂光澤,質地細膩,屬于比較中檔的玉石。
墨玉:顏色呈灰黑或黑色占30%以上,主要含有鐵成分,根據墨玉的形狀可以為之命名為烏云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鬢等。如果黑色的斑濃重密集則稱之為純漆墨,價值也要比其他的墨玉品質高。因為墨玉的顏色不均不宜雕琢紋飾,所以多制成鑲嵌金銀絲的器皿。
黃玉:其雖名為黃玉,但基質還是為白玉,因為長期受到地表水中氧化鐵的滲濾在縫隙中形成黃色調。根據色度的變化也可以命名為:秋葵黃、黃花黃、密蠟黃、栗色黃、雞蛋黃等。尤其是色度濃重的密蠟黃、栗色黃極罕見,其經濟價值也可與羊脂白玉媲美。并且在清代,由于黃玉為"皇"諧音,又極稀少,所以經濟價值一度超過羊脂白玉。
糖玉:受氧化鐵、錳質浸染呈紅褐色、黃褐色、黑褐色。糖玉常與白玉或青玉構成雙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另外在子料上氧化鐵滲入玉石形成深淺不同的紅色皮殼,深紅色稱"糖玉"、"虎皮玉"等。
不同的玉品種也被用來制作成不同的玉制品,了解了以上關于和田玉的品種介紹,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就可以對各種玉器首飾有更多的認識。